社交作为互联网流量的最大入口,在VR概念火爆的今天,被推到风口浪尖也是难以避免。但事实上,哪怕在流量的巨大诱惑下,被业内人热炒,却仍然难以见到真正觉有杀伤力的VR社交内容出现。
正所谓万事有果必有因,今天开欧客带你来看看VR社交频现雷声却不闻雨点的原因吧。别无他因:技术上有瓶颈罢了。
现阶段的VR社交:已经完成了针对社交对象的位置、方向、基本姿态、头部位置等的跟踪。虽然这样的VR社交,已经可以给参与者极强的社交体验,但却也依旧不配称为真正的VR社交新体验情形。
只能勉强称为第一代而已,还是只能满足了最基本需求的第一代:可以和对方交流,能看见自己的手和对方的头与手,只停留在纯粹的视觉。
而开欧客理想中真正的顶级的VR社交体验,应该下面这样子的!
在虚拟环境中,你能和对象交流,你能看见Ta并确切感受到Ta的存在,你能感受Ta在你背后和你交流的时候在看着你,Ta的微笑或悲伤你都能感受到,Ta的不同表情你都能够确切感知到,反过来,当你转头的时候或注意力在某点上的时候,Ta同样能感受到你的注意力所在等等。
通俗一点的话说:现实世界你能怎么跟Ta进行交流,在虚拟世界里就可以如何跟Ta交流!
参与者在虚拟环境中获得与真实环境中一样的体验,才是VR社交的杀伤力所在。
那么问题来了,VR社交的技术瓶颈有那些呢?
1、Avatar重现;
2、脸部表情追踪;
3、现实场景的还原。
一、Avatar(虚拟化身)重现
这是VR社交的最关键点,因为一旦创造出与真实身体完全同步的Avatar,那么参与者便可以通过操控身体来改变社交对象的社交感受。
举个栗子:《阿凡达》大家都应该不陌生,那么把潘多拉星球理解为虚拟世界,杰克·萨利本体是真实身体,那么Na'vi克隆人就相当于虚拟化身。想想他的虚拟化身在潘多拉星球上干了什么,真正的VR社交也就同样的能干什么。
Avatar需要追踪到你的脸部表情甚至身体任何一个部位的反应,而且这种追踪与重现都是必须实时的(不能有一丝延迟),这才在技术上显得困难重重。
技术上的难点主要在于:追踪与重现的延迟、设备(PC、一体机VR头盔)的数据处理能力、追踪传感器敏感精度、社交网络的带宽等等。
二、脸部表情追踪
脸部表情的追踪实际上是Avatar重现的分支。
但是为什么将它单独将其列出来呢?
因为其技术难度非常高。
完整精准的实现脸部表情追踪,需要涉及的学科包括:CV、传感器、机械学、电子、心理感知、机器学习、面部动画……涉及的学科广度有点多。
在开欧客眼中看来:一项技术涉及的学科跨度太宽,毕竟光是将各学科整合起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南加大助理教授黎颢在一次采访中讲述了Oculus和南加大合作的SIGGRAPH计划的产品,该计划的产品主要用来面部识别。通过感应面部肌肉的抽动来捕捉你脸上部的表情和用镜头追踪用户的下巴和嘴的表情。
从技术上论证的话,SIGGRAPH已经基本实现了在VR社交中的面部表情追踪,但从聪明的你一下子就知道,现在还远远达不到实现面部表情完美追踪与重现。
三、现实场景的还原
VR社交的实现,必然涉及到了社交场景的构建。
现实场景的重现在虚拟现实技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全方位互动式观看,将真实场景还原并且展现出来,通过VR眼镜观看达到上下前后左右远近并且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对场景的重建,就必须要求对真实场景的全方位扫描、3D建模、数据传输、场景内容的材质/光线还原等等多方面的因素齐备。
但实际上,现有的技术是完全能够做到静态现实场景的虚拟现实还原的,而难点在于,如何实现动态还原。
静态的还原顶天也就是个街景地图而已,远远达不到真正VR社交的体验。而如果希望实现动态画面,又涉及大量的3D建模工作,这对于VR相关硬件的GPU性能也是一种考验。
虽然说了那么多VR社交的难点,听起来好像几乎不可能实现了,但开欧客告诉你,面对技术革新所带来的巨大红利,即便是再高再难的技术,总有一天会被攻破的!而那一天便是VR社交的到来!